海底电缆危机:欧洲加紧守护海底命脉

点击上方「长风会展」关注我们


海底电缆承载着全球99%以上的互联网数据传输,是欧洲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铺设在海底或埋设于海床下的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电缆。
然而,近年来,欧洲的海底电缆基础设施面临日益增长的破坏威胁。这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采取措施加强海底电缆的防护能力,包括建设备用网络、增拨紧急维修资金以及投资监控技术等。

海底电缆破坏事件增多


全球海底电缆中断事件统计
全球共计150万公里的海底电缆面临意外损坏和人为破坏的风险。2022-2025年全球22起海底电缆中断事件中,10起发生在欧洲,占比近半。
2023年10月Newnew Polar Bear号、2024年11月Yi Peng号及2024年12月Eagle S号商船在波罗的海制造的破坏事件,显示出利用船锚故意损毁海底基础设施的行为正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灰色地带”战术的常态化已引发欧洲及北约国家的安全忧虑——目前每天约有3000艘船只(占全球3%)穿行波罗的海。 这也导致区域军力部署频繁、安全形势紧张。
波罗的海周边国家通过50多条海底电缆互联。当其中一条受损时,网络冗余机制可保证运行不受影响;但若出现多条同时或连续中断,可能导致网络过载,甚至整个地区彻底断联。而当前的修复能力尚不足以应对这种复杂局面。

2022-2025年全球海底电缆中断事件统计
电缆修复资源紧张
目前可执行维修作业的船只有限,全球仅有80余艘专业电缆铺设与维修船在役,远不足以应对需求。由于电缆故障频发及全球互联项目激增,这些船舶的调度异常紧张。在东南亚等地区,繁琐的行政程序与沿海运输政策(如进入特定水域需审批且必须雇佣本地船只)严重拖延了抢修进度。
电缆制造与铺设领域呈现高度垄断——全球98%的市场份额由四家私营企业掌控:美国SubCom、法国阿尔卡特海底网络(ASN)、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及中国华海通信(HMN Tech)。
若各国试图通过储备电缆等方式提升抗风险能力,这种产业集中将带来供应风险。因此未来有必要推动公私协作,实现电缆制造与铺设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欧洲加强海底电缆保护

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网络
“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网络”(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Network)于2024年2月成立,旨在探索保护海底资产的新途径;2024年5月,北约各成员国参加了“关键海底设施网络”首次会议。此次会议讨论了成员国如何加强信息共享与态势感知以及如何防御对海底基础设施的威胁。根据会议内容,北约将继续推动海上无人机、新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加强海底电缆和管道的安全性,监测潜在威胁。
(信息来源:http://globaltechmap.com/document/view?id=41683)
北约“波罗的海哨兵”行动
2024年年底,连接立陶宛和瑞典的一条海底电缆被切断;同时,另一条连接芬兰和德国的通信电缆在同一水域发生断裂,而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海底电缆也突然出现故障。为加强波罗的海方向的防御能力,北约决定启动“波罗的海哨兵”行动,部署护卫舰、海上巡逻机及海军无人机编队,以保护波罗的海地区关键基础设施。
(信息来源:北约要在波罗的海设“哨兵”)
欧盟《海底电缆安全行动计划》
2025年2月,欧盟委员会在《海底电缆安全行动计划》中提出,将从其预算中拨出近10 亿欧元资金,以加强对欧洲海底电缆的监测,并将组建一支船队,以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维修;此外,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基于“预防、检测、响应和威慑”四大支柱的综合计划。该计划旨在提高海底电缆的韧性和修复效率,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以监测可疑活动并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
预防:开发更具韧性的电缆。欧盟呼吁开发和资助新型电缆技术,使其能更好地抵御自然或人为攻击。这些电缆将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设计,降低受损的可能性;
-
检测:建立联合监控机制。在检测方面,欧盟支持创建联合电缆监控机制,以实时监测海底电缆的状态和周围环境。通过部署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相关部门可以及早发现潜在威胁,避免事故恶化;
-
响应:加快修复速度。欧盟计划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合作,优化资源调配,缩短修复时间。此外,还将推动跨国应急演练,以提高各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威慑:强化制裁与外交手段。欧盟明确表示将采取包括制裁和外交措施在内的多种手段,打击破坏海底电缆的行为。
(信息来源:https://www.investgo.cn/article/gb/gbdt/202502/769682.html)


推荐阅读
汉堡安全创新峰会板块
展会列表板块